- 邮箱: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 电话:
- /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6/f743a52e720d8579f61650d7ca7a63a0.jpg
- 传真:
- /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6/fe272790a21a4d3e1e670f37534a3a7d.png
- 手机:
- 13800000000
- 地址:
- 1234567890
原标题:双十一避坑指南|“零添加”食品乱象大起底:满满的都是忽悠,消费者被如此套路
来源:消费者报道
■按:
双十一期间,你准备下单或者已经下单了哪些产品?《消费者报道》双十一特别专题将为大家带来各类产品选购指南,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新产品、新成分的解析及科普、商品避坑指南、各品类产品热销榜单、最新折扣资讯等,敬请关注!
“零添加”食品的概念其实一直都有,但今年因“海克斯科技”的话题而备受市场和消费者关注,比如某品牌的“零添加”酱油就突然火了。
除此之外,市面上还有许多其他“零添加”食品,如“零添加”酸奶、“零添加”果汁、“零添加”面包等。
然而,由于目前的法规中并不存在“零添加”食品的概念,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商家在宣传“零添加”食品的时候就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导致“零添加”食品乱象丛生,野蛮生长。
那么,“零添加”食品到底存在哪些乱象?“零添加”食品就一定更安全、更健康吗?消费者如何理性看待“零添加”食品?
“零添加”食品乱象聚焦
乱象1:“零添加蔗糖”却添加另一种糖
消费者对减肥越来越重视,蔗糖就被许多减肥人士列入“禁止”清单,所以,宣称“零添加蔗糖”的食品到处可见,从气泡水、可乐到各种面包、零食,比比皆是。
但是,“零添加蔗糖”并不等于不添加其他糖,也不等于“零糖”,因为能够增加食品甜味的不止蔗糖,还有葡萄糖、麦芽糖、果葡糖浆等,这些糖类和蔗糖一样具有较高的热量。
如这款宣称“零添加蔗糖”的沙琪玛,让一般消费者容易产生一种“健康无负担”的感觉,但其配料表的第一位却是麦芽糖(浆),且添加量肯定超过15.6%(排在第三位的小麦粉添加量是15.6%)。
麦芽糖被消化之后就是葡萄糖,它的热量是331大卡/100克,与蔗糖的热量相差较少(389大卡/100克),所以,不添加蔗糖而添加麦芽糖所降低的热量十分有限。
同时,麦芽糖的GI值(升糖指数)高达105,相比之下,蔗糖GI值只有65,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吃了这款“零添加蔗糖”的沙琪玛后,血糖将更加迅速地飙升。
这款沙琪玛的总含糖量(碳水化合物)高达60.3%,如果被它的“零添加蔗糖”误导而放开吃的话,反而会越吃越肥。“零添加蔗糖”也就对消费者来说变得毫无意义了。
“零糖”食品也很盛行,如某些“零糖”气泡水风靡一时,但是,“零糖”也意味着要用甜味剂来进行替代。
这款白桃味无糖气泡水(汽水)就用了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两种甜味剂,甜味剂的优势是没有热量,对保持体重有益处。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经常摄入甜味剂可能会激发大脑对真正甜食的欲望,从而造成热量摄入过多。
乱象2:“零添加味精”却仍使用“增鲜剂”
“海克斯科技”话题让某些添加剂比较多的酱油饱受诟病,也让一些“零添加”酱油得到青睐。
然而,部分“零添加”酱油也存在不少猫腻,这些酱油往往不是真正的“零添加”,更多是在玩弄文字游戏。
比如,许多消费者对于增鲜剂并没有什么好感,特别对味精敬而远之,他们认为加了味精就是不真实的酱油,就是不健康的酱油,所以,厂家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推出“零添加味精”的酱油。
但是,能增加鲜味的成分并不止味精一种,还有呈味核苷酸、酵母抽提物等,这就为生产酱油的厂家提供了操作“空间”:一边强调不添加味精,一边添加其他增鲜成分。
上面这款酱油就宣称“零添加味精”,很容易让人产生没有添加增鲜剂的错觉,但是其配料表仍然显示有添加酵母抽提物这种增鲜成分。
对比之下,这款“零添加”酱油就显得更加有真实,配料表除了主要原料加上盐和糖外,并没有其他增鲜成分。
宣称“零添加味精”但还要额外使用其他增鲜成分,本质上就说明了酱油存在鲜味不足的缺点,所谓“零添加味精”更多是打打擦边球,蹭蹭“零添加”的热点。
乱象3:配料表一堆添加剂仍宣称“无添加”
“无添加”和“零添加”是同义词,均可用来表示任何添加剂都不用。所以,“无添加”食品也满大街都是。
但是,有些商家为了吸引更多顾客,甚至不顾实际情况,滥用“无添加”的宣称,明目张胆忽悠消费者。
上面这款“低脂蟹黄鳕鱼肠”就在某电商旗舰店上赫然使用“儿童”“无添加”等字眼,然而,在配料表中却有一大堆食品添加剂:酸味调节剂、乳化剂、香精香料等等。
这类“无添加”的滥用行为实际上是在侮辱消费者的智商,把消费者当作目不识丁,当作文盲,也恰恰反映出这些商家食品法规意识淡薄。
乱象4:指代不明的“零添加”
一般来说,商家作“零添加”宣称时,通常都会指出零添加的成分,而不是笼统地的使用“零添加”。
比如这款苹果片就直接使用了“零添加”进行宣称,但无论在其包装还是电商页面均看不到这个“零添加”到底是指什么,这是零添加防腐剂、色素、甜味剂还是香精?
虽然它的配料表的确只有苹果,但是,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的说法从工艺上来说是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苹果在切开之后十分容易变成褐色,所以,在切片之后必须进行护色处理,通常是浸泡在有护色剂的溶液中,护色剂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因此,这类果干食品仍然是“有添加”。
乱象5:“无中生有”的“零添加”
目前,“零添加”的宣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类食品允许使用某种添加剂而宣称零添加,另一种就是这类食品不允许使用某种添加剂但仍然宣称零添加,后者就属于“无中生有”的情况。
比如,按照标准,发酵乳是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但是有些商家却打出零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等宣称,这便是“无中生有”。
也有些商家硬要“画蛇添足”,例如上面这款酸奶,明明产品标示为“原味酸奶”,那就说明它是酸奶的本味和本身的颜色(白色),但仍然要大肆宣称“零色素”“零香精”,害怕没人知道。
另外,通常酸奶本身的酸度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并且为了保持其中的活菌数量,酸奶就不添加防腐剂,但上面这款低温酸奶却“毫不掩饰”地宣称“零防腐剂”。
如何理性看待“零添加”食品?
“零添加”食品的开发初衷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在初期确实有些是比较实在的“零添加”食品,但是,由于许多商家不顾后果的“逐利”行为,导致“零添加”概念变了味。
有观点认为,现在的“零添加”营销,大多是某些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概念误导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利用人们的营养健康误区进行炒作,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零添加”闹剧的背后,反映出食品有关科普的缺失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铺天盖地的商业噱头。
也有业内意见直指,“零添加”炒作泛滥与法规的不完善有关系,因为目前并没有针对“零添加食品”的法规。
有鉴于此,2020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修改后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予以强调。
不过,遗憾的是这一管理办法至今仍未见实施。法规制度实施的滞后性使得“零添加”食品乱象依然会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实际上,在目前发达的食品工业环境下,很难找到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一方面要保证食品能长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另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多样的口味需求。
而且,在整个食品加工链条中,几乎所有的食品都需要用到加工助剂,加工助剂就是有助于食品加工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加工助剂本身就属于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比如生产啤酒和葡萄酒要使用助滤剂,制糖过程要使用消泡剂,果蔬脱皮要使用脱皮剂,植物油的提取要使用溶剂,薯片的加工要使用脱模剂。
根据法规要求,加工助剂不需要在食品包装上进行标示,所以,消费者看不到这类食品添加剂。
因此,从工艺链条上看,绝对“零添加”食品是基本不存在的,“零添加”更多是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心理的一种营销手法。
尽管如此,如果消费者希望吃到添加剂更少的食品,那么,不妨在对比配料表后再做出选择。
责任编辑:李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