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AM:09:00--PM:20:00

WORKINGTIME

/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6/f743a52e720d8579f61650d7ca7a63a0.jpg免费咨询

/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6/f743a52e720d8579f61650d7ca7a63a0.jpg
邮箱: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
/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6/f743a52e720d8579f61650d7ca7a63a0.jpg
传真:
/public/upload/system/2018/07/26/fe272790a21a4d3e1e670f37534a3a7d.png
手机:
13800000000
地址:
1234567890
盛煌APP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盛煌APP下载
红杉中国明牌进军新加坡 将与昔日“同事”展开竞争  上传时间:2023-09-30 11:17:34

马来西亚应该能撑24小时以上。尼别搞笑了好吧。谁强谁弱尼都没搞清楚。

新加坡能在极短时间内动员35万大军,而马来西亚是7万。请去耐心读取两国军事实力。

一些网友思维很惊人,很会敲键盘,认为可以使用二炮洗地,可是马来西亚只有几十个火箭炮……空军几乎不能飞。海军相对好点,仍然与新加坡海军有较大差距。尼也不要扯什么富人怕死,穷人怕个个屁?马来人信奉温和派的……阿弥陀佛……你见过马来有恐怖袭击了?都是温和派的。且马来也不穷啊。人均一万美元,只是相对新加坡差很多。因为信奉ysl 温和派所以并没有太大想发动战争的想法。这种想法几乎是没有的。

我也不想再回复那些基本常识都没有的人的问题,那些吹战略纵深的。尼没有常识,只会读书?纸上开炮嘛?少念两本书会死吗?看两眼新闻会死吗?这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书呆子?最近发生了什么尼不看新闻的吗?俄罗斯打乌克兰尼没看见?乌东一个城市打了几年了尼没看见?尼再喊纵深吗?前几年叙利亚一个镇打了几年尼没看见?尼看成书呆子了么?更何况军事实力碾压对方的新加坡?尼要再炮火覆盖?尼不知道700平方公里多大么?不纸上谈兵尼会死是吧?老山炮击几年?要断水不?尼看看别人的航运能力?花多点钱去民丹岛运水?新加坡油轮多得很,按照新加坡的人口耗水量几十万顿。大概每天需要一艏油轮承载的水量即可勉强维持用水。再不行印尼运就是了。星家坡航线是目前最重要的原油航道之一,油轮非常多。那只不过是没打仗节省开支不搞而已。炸电厂水厂就更搞笑,尼那几个炮火有这个能力嘛?准不准?火力足够?我给尼说个事,某次美国一城市断电,恰好一航母在附近,瞬间航母提供这个城市电力输送。潜艇也能的。新加坡就有潜艇。好傻……尼不知道海军还能送水送电的。少看两本固定的书。尼思维僵化成书就没用了尼。

新加坡600万人口,人均gdp六万美元左右,常备兵十几万,实行全民皆兵政策,所有男性均需服兵役,即战斗24小时内军队能调动两百万人参战。(新加坡只有一个县级市那么大,防空警报拉响,所有退役兵在安排好老幼后将向最近的区政府或者军队驻地集结,由在当地的副官或者民兵队长进行安排组织发放武器,特殊退役兵将返回原部队,实际地方小,大部分人返回原部队都是可能的。过去甚至吹两小时集结,就看交通状况而已,枕戈待旦的)很多军事专家认为新加坡是东南亚第一军事强国(除了越南),东南亚的以色列。能一国挑 印 马菲。键盘侠如果对人数有问题,请仔细了解全民皆兵政策。按照李光耀的计划老人和妇女战时可以负责非战斗岗位的。医疗 运输 间谍后勤各种各样多了去了。不要以尼对战事电影电视作品的见解进行想象。

马来西亚,人口2000万,其中400多万华人。(此数据为90数据,现数据为3100万和600万)人均gdp1万美元。军队十几万。

尼很搞笑,枕戈待旦的新加坡全民兵役,会被秒?再说新加坡有美军的军事基地,尼要动一下不?

比钱没新加坡有钱,比军队数量也没新加坡多。比装备也没人好,竟然喊灭新加坡?尼跟新加坡的成年男性聊聊这个话题会好点。都当过兵的对这种情况比较了解。我所知,由于马来对华人不大友好,所以新加坡不会出现倒戈的问题。相反斗志昂扬。

从前听一名新加坡人说,他们基本就是瑟瑟发抖。周边都是强敌环伺,都想吞并他们,所以他们枕戈待旦。全民兵役。而且都对华人不大好。投诚是不可能的。都很义愤填膺的样子。哟傻子以为瑟瑟发抖这个词我说的?

其实还有更大的因素……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平衡需求,印尼是不会容许星马合体的,马来也不容许印尼吞并新加坡。印尼还租给新加坡一个很大的临近岛屿-民丹岛,比新加坡还大,所以别想什么闪击。先过河再讲别的。

我是历史地理傻子……赵恬不要吹,讲不过就蛮就行了。

不要再为如何集结200万人参战这个事情了?你连中文都不懂吗?<全民皆兵>什么意思?尼还有脑吗?我说六百万尼理解吗?全民抗疫尼了解?尼是不是连中文基本意思都无法理解?他被征召后可以委派去医务,后勤,炊事 运输各种各样的。你的理解就如同网友理解的30万大军全是战斗兵……几乎弱智。古代三十万大军,战斗兵只有几万,其他是后勤补给 运输 辅助。

=======+==+==============

菲律宾加入战争很多人会有疑惑。马来西亚在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巴和沙捞越在历史上曾被菲律宾的苏禄苏丹国统治。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祖宗之地。因而想收回。而这两省以华人为多数。兰芳共和国灭亡后大部分外逃的逃到这里,另一支逃到新加坡。据网友介绍,李光耀介绍自己祖先就是这批逃亡者之一(网友说的,个人无法保证真实).这就有一个民族问题了。马来西亚强调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尼沙巴沙捞越以华人为主?它自然不高兴,就疯狂移民马来人过去,且对菲律宾人非法移民沙巴沙捞越假装看不到。试图以菲制华,把华人变成少数是它策略。各怀鬼胎,菲律宾想占领这里,马来人想淡化华人。如果星马开战,华人占多数的沙巴沙捞越倒戈是比较正常的。起码中立。那菲律宾肯定想浑水摸鱼的。肯定派武装分子到沙巴沙捞越,因为和平时期已经派过几次武装组织去那了。更何况星马开战?你以为它先打马来?保护侨民不行?那肯定优先打人数最多的华人。

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也这么觉得。我那时高中毕业,印象中我妈退休金那时候都有3000上下了,来新加坡以后听说这边老人退休金也就跟这差不多,但消费又高所以不得不去打工,觉得他们好可怜,还是中国的老人舒服。

过了几年我才得知原来我家楼下收废品的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和她聊天才知道原来只有城市户口才有退休金,而且大部分拿不到我妈这个水平。我的眼界和社交圈只让我看见生活不错的老人,我就以为天底下都这样,如果不是收废品的老太太,我可能还会这么想。

相对于收废品而言,在麦当劳收个盘子真的很轻松了,一个月还能拿到一两千新币,没房贷不赌博的话够吃够喝还能攒点,到底谁比较可怜我就不说了。

另外别忘了我国出生率逐年下降,等你们老了,还指望自己能拿到这么多退休金?

在新加坡待过一年,就遇到了一个。

大早上去学校出了地铁站碰见的,冲我超大声喊“Go back to China!” 身上好大一股酒气,我寻思多新鲜啊,新加坡居然还能有醉汉呢?一种英国的熟悉气息扑面而来,毕竟英国除了炸鱼薯条,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满身臭味儿的醉汉了,我比了两个中指就走了。

我遇到的绝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挺好的,因为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是海华,所以我很清楚大部分新加坡人不会自我认同为中国人,Chinese是个很宽泛很有歧义的词,中国人可能觉得它就单指中国人和自我认同为中国人的人,但是新马(大马自我认同为中国人的比新多)地区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华裔会把它理解为华人,这个“华”更多的是指自己的祖籍,而不是自己的国籍和身份认同。

一些国人对此颇有微词,觉得大家同根同源,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我和你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没想到是热脸贴冷屁,你和冷漠的欧洲人对我的态度没区别?但其实旧的人去了新的地方不管是为了快速融入还是为了宣示主权都会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文化,建立属于自己的新身份,就跟你上了大学之后不可能对外再到处跟人说自己是高中生一样(装嫩的滚啊!)

这本质上和中国人出国讨厌被分不清亚洲脸的人都有什么区别的外国人当成是邻国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任何一个人只要ta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足够坚定,ta都无法容忍你轻易为ta扣上另一层身份的这种行为,只要理解了这一点,不想当然的把对方当成自己这边的人大家就都能一起愉快的玩耍。

zhihu.com/question/2047

最近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大陆不供水给香港,香港就无水可用?

有个高票的匿名答主扯到了新加坡,说香港也可以学新加坡这样搞净化和淡化海水做到自给自足。。。

看到了,我就呵呵了,香港你哪来的自信啊??


------------------------以下撕逼分割线------------------------

1.首先,新加坡自建国就开始花大钱在水研究上面。花了超过600m新币,去发展科研,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已经是世界上淡化海水和净化污水最先进的国家。

但是,新加坡至今还没有做到,自给自足,有很大一部分的水还是要靠马来西亚提供。

要说新加坡有什么是世界领先的,淡化和净化水的研究可是当仁不让啊。花了那么多钱,科技发展了那么久只有55%的水是靠净化和淡化的。另外45%是靠雨水和马来西亚。你从哪里觉得,香港能DUANG一下,做得比新加坡这个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淡化和净化科技的国家好?




2.香港水务署来打脸,匿名答主说好用量逐年减少的啊?但是我看没怎么变啊,有增有减,近2年增的很快嘛。。。。

还有他们的食水(淡水)预测是上仰的哦~还是在2009年,在食水量下降的时候预测的。

wsd.gov.hk/filemanager/

你现在都70%需要进口水,未来水用量会持续增加,你不加强对东江的依赖就很好了。


3.你说香港有冲马桶的咸水道,没错啊!但是就算如此,人均淡水使用量只有130L(2009年数据)啊,但是香港是人口几乎最密集的城市,你不造吗?每年也需要970 x 10^6 m3水啊!!!很少吗?!你哪来的自信淡化海水和净化污水可以让你自给自足???你有科技吗?没有。你有现成水厂吗?没有。你能建水厂吗?不知道,要问问环境保护协会。香港政府有新加坡政府的高执行力吗?没有!

4.新加坡现在自己可以供应自己55%的用水量,我们自己预计我们在2060年才能完全不需要找马来西亚供水。你们70%的水需要进口,东江断水,你哪来的其他水源啊???你们算了研发科技的时间了吗??算了建造净化设施的时间了吗?算了你们立法会撕逼的时间了吗??经费批得下来吗??哦,对了,你们话说大陆和香港接的高铁都说要建了多少年了??怎么还没有通车啊~~~

-----------------------------------------------以上吐槽完毕--------------------------------------------------------

最后我科普一下新加坡的供水情况:

新加坡主要有4大供水来源,我们称4 national tap。他们分别是;

1.Desalination(淡化海水)(25%)

2.NEWater(新生水)(30%)这个就是reclaim water,净化水

3.Reservoire(蓄水池)

4.Water from Malaysia(马来西亚买水)

1.淡化海水

新加坡第一个淡化海水的工厂是在2005年在Tuas建立的。然后陆陆续续又建了2个。现在,总共有3个淡化厂,分别提供新加坡供水量的25%。我们主要用的是反向渗透技术。

s-media-cache-ak0.pinimg.com

1.向海里抽水

2.把里面的固体过滤掉,然后调整Ph值,避免仪器损坏。

3.水会通过高压,从膜里面参透过去。所有的盐分将会被留下。

4.继续调整Ph

5.存水,准备派去各地方。

2NEWater新生水

这算是新加坡的黑科技吧,新加坡投了很多钱在这个上面。基本上就是把用过的污水,净化变成可用的水。新加坡现在有4个在营运的净化厂,第一个净化厂是在2002 建的,最新一个是在2010建的。

新生水的生产利用了微过滤和逆渗透两项先进技术。整个生产过程分为3步。
1.先用微过滤把污水中的粒状物和细菌等体积较大的杂质去掉
2.用高压将污水挤压透过反向渗透隔膜,将已溶解的一些较小杂质过滤出来,
3.再经过紫外线消毒,就得到了可循环利用的新生水。

经过专家鉴定,新生水各项指标都优于目前使用的自来水,清洁度至少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标准高出50倍。

绝大部分NEWater都是送去工业生产wafer,因为新加坡人不太喜欢喝(毕竟新生水是从生活污水中回收提取的(包括马桶水),还是有心理阴影的),但是不喜欢也没有用。新加坡的住家用水还是会混一部分NEWater进去蓄水池,然后蓄水池的水再抽去住家。

为消除阴影,新加坡有新生水推广活动,约占全部饮用水1%的新生水被注入蓄水池然后送往自来水厂,经进一步处理后成为饮用水。新加坡的媒体(毕竟国有的嘛)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力宣传新生水的品质,不断增强国人对新生水的信心。新加坡还在新生水厂设立了游客参观中心,向中小学生和到访游客全面介绍新加坡和世界水资源情况。这我去过好几次,蛮好玩的,还会派免费的罐装NEWater给你喝,我是喝了,味道和平常水还是不一样。


3蓄水池

1975年前,新加坡只有3个蓄水池。而现在新加坡已拥有17个蓄水池一个暴雨收集池系统面积占全总面积的2/3。

图上是新加坡的蓄水池分布。


4.卖水合同

我们和马来西亚有2个合同,一个是1961年签的,已经在2011年8月过期,并没有续约。另一个是1962年签的,2061年才到期。之所以那么便宜,因为是50年前的水价啊,那时候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之后新加坡1965年独立出来了。之后马来西亚多次提要涨价,我们都不肯,因为我们不是傻啊,哪有同意毁约涨价的。说好的拉钩上吊,100年不许变。。。。。

还有这和江东水有本质上的区别,马来西亚给我们的水是raw water(生水),全部都是未处理过的生水。我们买来不能直接用,要自己再净化才能用。话说我们还把水处理了,以更高的价格卖回给马来西亚。

还有就是马来西亚设施的维护和营运都是新加坡出钱,不算在水价上面的。而东江的水价包括了,东江设施维护费和营运费。自然贵一点啊!!

今年开始,新加坡的包装饮料多了一个等级标签,就是图中这样的。





A级的饮品最健康,B级的饮品较为健康,厂家可自愿标注;C级饮料不健康,D级饮料最不健康厂家必须标注,这就相当于厂家告诉消费者「我们的这款饮料不健康,你最好别买」。另外D级饮料太不健康了,以至于严禁在各平台做广告。该标注不标注或者不该做广告的做广告了,最高罚款1000新币,再犯者罚款最高2000元。



这是新加坡对包装饮料执行的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法规——《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不仅是包装饮料,到今年年底,各种手工现制的饮料比如鲜榨果汁、奶茶,也要开始贴这个标签。



这个ABCD的分级依据是什么?法规针对的饮料都有哪些,常见的饮料又属于哪个等级?为什么新加坡要对饮料执行这样的分级?咱们国家有没有借鉴的意义?这篇文章就详细说说。



这个含糖量不仅包含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这些升血糖快的单双糖,升血糖慢但能量和蔗糖相当的异麦芽酮糖(isomaltulose)也包含在内,连能量只有蔗糖1/10,还不引起血糖上升的阿洛酮糖(allulose)都包含在内,法规规定的还真是严格。

如果饮料含糖量≤1克/100毫升,饱和脂肪酸含量≤0.7克/100毫升,同时饮料里没有添加任何甜味剂比如木糖醇、赤藓糖醇、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就属于A级饮料,是最健康的饮料。

反之,如果饮料含糖量>10克/100毫升,饱和脂肪酸含量>2.8克/100毫升,就属于D级饮料,最不健康的饮料。

如果饮料属于C和D这两个等级,那包装上就必须标注,而且属于D级的饮料还不能做广告,像电视、报纸、电影院、地铁,还有抖音、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媒体上都不能做D级饮料的广告。

比如可乐,它的糖含量高达10.6克/100毫升,按照这个标注,那就是D级饮料,不仅包装上得标注D,还严禁在电视、广告、地铁、电影院等渠道做广告,也不能冠名赞助各大赛事。



果汁、汽水、乳饮料、乳酸菌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运动饮料、能量饮料肯定是包含在内的。

就连水、牛奶、植物奶(豆浆、杏仁奶、燕麦奶等),还有菊花茶、薏米水、液体燕窝、部分代餐类的营养奶昔、黑芝麻糊之类的速溶谷物,冲泡着喝的奶粉也都包含在内。

总之,不管是直接喝的饮料,还是用水冲泡的速溶饮料,要减少糖的摄入,法规就鼓励大家尽量选A级和B级的,少选C级的,最好别选D级的。


▲图:康师傅的酸梅汤和蜂蜜柚子茶D级,糖含量12%


▲图:100%橙汁C级,糖含量9%


▲图:旺仔牛奶C级,糖含量6%


▲图:星巴克卡布奇诺咖啡C级,糖含量6%~7%


▲图:Cowhead 100%鲜牛奶C级,糖含量0%

是不是很好奇,这款鲜牛奶的糖含量都0%了,按说应该是A级,怎么评级是C级呢,就是因为评级不仅看糖含量,还看饱和脂肪酸含量,它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恰好落在C级的范围内,取评级低的作为最终评级,自然就是C级的。你再看下面这款低脂奶,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所以最终评级就是A级。


▲图:Greenfield低脂奶A级,糖含量0%


▲图:Marigold 豆奶A级,糖含量0%

根据这个标注,我也把国内常见饮料的分级整理成了表格,大家可以参考着购买。



甜饮料喝得多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2021新加坡针对当地人的研究发现,跟甜饮料喝的少的人群比,甜饮料喝的多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51%。[1]

而新加坡人糖吃得真的很多,平均每人每天吃60克糖,其中一半又来自甜饮料。[2]

他们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很高,大概在8%左右,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预计将有约100 万新加坡人患有糖尿病。[3]



正因如此,新加坡政府早几年就在深度调查和研究,努力降低国人的糖摄入量,终于在2021年年底就推出了《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然后给企业留了一年的缓冲期,2022年12月30日正式执行了这个饮料分级标注的法案。

咱们国家各年龄组居民添加糖摄入量低于50克/天的比例均在90%以上,低于25克/天的比例均在70%以上,这么一对比才知道,跟新加坡人相比,咱们糖吃得真不多。

不过,咱们国家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如果不加以控制,2030年将会有1.4亿人患上糖尿病[4],另外2020年的报告显示国人超过一半超重或肥胖。


▲图:[4]

而且13-29岁的人群,饮料对糖摄入的贡献最多,3-12岁的孩子含糖乳制品对糖的贡献最大。如果咱们国家在实行分级时把含糖乳制品比如含糖调制乳、含糖酸奶也考虑进去,再大力宣传和推广,那肯定利于孩子们和年轻一代更好地控糖。

2021年9月卫健委对外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已经把糖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列为强制性标识项目,如果这个调整能通过,标准执行后包装上增加一个分级那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即使不做这样的分级,只要多向大众科普购买食物时一定要看营养成分表,并且少选高糖的食物,也能实现控糖的目的,只不过标识后消费者看起来更直观。

今日互动:你还想知道哪些饮料的分级留言吧,或者你对这件事儿有什么看法,都留言分享呀。

参考文献:

[1]Nithya Neelakantan, Su Hyun Park, Guo-Chong Chen, Rob van Dam. (2021; In Press)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weight gai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tion Reviews.[Note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higher consumption” is defined as daily or almost daily consumption, with a median of 2 servings per day, and “lower consumption” is defined as rare or no consumption.]sfa.gov.sg/docs/default.pdf

[2]moh.gov.sg/news-highlig

[3]moh.gov.sg/news-highlig

[4]diabetesatlas.org/uploa

封面:摄图网

新加坡最近出台了一项规定,会给所有的饮料按照健康程度分为「ABCD」4个等级,被评为C级跟D级的饮料,必须在标签上标志出来,对于D级饮料禁止在任何媒体投放广告!

这个等级标准是怎样划分的呢?

根据规定,每100毫升的饮料中有超过5克糖分和1.2克饱和脂肪的饮料属于C级,10克以上糖分和2.8克以上饱和脂肪则是D

但是!同时也注意到这些标记都是商家自己标的,政府只抽查不监管。而且非常具有针对性,所有的国内的产品都标记了。而大牌可口可乐、自己生产的国民饮料等这些都没有标注,大家也不要盲目地去看标注,而是要知道它的原理。

最后,这个评级标准是根据含糖量和脂肪量来划分的,没有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全脂牛奶含有乳糖和脂肪含量,因此等级到了C是正常现象,并不代表牛奶本身不健康。

其实新加坡之前也有禁止的这种糖饮料的广告,这是因为2022年新加坡已经有64万人患有糖尿病,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面就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这还不得赶紧刹车!

所以理性看待,对于新加坡强制控糖行为你支持吗?


作者简介:儿童营养师王斌,中国注册营养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高级营养讲师。擅于将医学与现代营养知识相结合,专注于母婴营养健康领域,手把手教你科学喂养孩子。

新加坡拥有稳定的商业政治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强大的金融、投资和财富管理人才库,同时还提供有利的税收环境,所以新加坡一直是高净值和超高净值人士选择设立家族办公室的热门地方。


家族办公室投资方向广泛,投资人可以做股票、基金等相关个人理财,设立后可以先拿到新加坡EP准证,后期能够申请新加坡永居或入籍。
可以说,办理家族办公室是很多高净值人士移民新加坡的一个相对较主要的方式。
英国詹姆斯·戴森、对冲基金教父达利欧、香港首富李嘉诚、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等富豪,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家族办公室。
在这些高净值人士的带头下,新加坡家族办公室的数量,已从2020年底的400个增加到2022年的1,100个,两年来飙升了近3倍。
要知道,2018年新加坡仅有27家家族办公室,同比翻了约41倍。
随着近年新加坡家族办公室计划申请数量激增,门槛提高与政策收紧几乎是必然的趋势。
2022年4月,新加坡政府就曾宣布变政,将家族办公室申请时基金的最低资产管理规模从500万新币提升为1,000万新币,且要在两年内增加到2,000万新币,并明确要求至少10%的资金投资到新加坡本地市场。
然而,在家族办公室大幅涨价后,仍难挡高净值人士的进驻热潮。
就在2023年7月5日,新加坡家族办公室又一次宣布提高门槛,首年投资金额翻倍至2,000万新币,同时,这一次的调整对投资人和投资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要求,也更完善了政策里一些细节的把控。

资 产 规 模

原本在申请13O时只需满足1,000万新币的投资门槛,2年内达到2,000万新币即可。
而新规要求2,000万新币须在递交正式申请前一次性到位且始终保持,这就意味着缓冲期被取消了。
职 业 投 资 人

原本13O要求雇佣的两位职业投资人均可为家庭成员,且申请时仅雇佣一位亦可,第二位享有1年的宽限期。而13U要求雇佣的三位职业投资人中至少一位须为非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职业投资人的雇佣同样享有1年宽限期。
新政下,13O需要雇佣至少两名专业经理人,其中一位不能是家族成员(只能申请一张EP)。也就是说,夫妻双方(两个EP)变为一个EP,其中一位专业经理人必须是非家庭成员。
同时新政还对职业投资人有一定要求:

  • 教育背景——至少相关学历或专业资格证

  • 相关经验——从事投资管理或并购



商 业 花 费

原本13O与13U的最低开支分别在20万新币与50万新币,新政虽未提高门槛,但做出了分层框架计算方式的补充及更新,且二者均须满足当地业务支出为至少20万新币。

投 资 要 求

细化了最低资金的本地投资方向,其中新增了气候相关投资及混合融资架构,满足要求的投资可以按1.5倍或2倍放大。

本次新政自颁布立即实施,所有在2023年7月5日上午10点后提交13U和13O申请,均适用新政,在这之前提交的客户则不受影响。

您有任何海外身份规划需求,联系我们即可获得1V1免费咨询服务哦!

上个月红杉资本宣布将全球业务一分为三,并计划在2024年3月31日前完成。分拆后,三大子公司分别为Sequoia Capital(美国/欧洲部门)、HongShan(中国部门,下称“红杉中国”)和Peak XV Partners(印度/东南亚部门)。

距离分拆还有半年之余,但旗下三个子公司似乎已经按耐不住了,开始了各自的扩张计划。据媒体报道,红杉中国目前已经开始筹划进军新加坡的扩张计划。

具体而言,有知情人士表示,红杉中国已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并打算将其作为在东南亚投资的基地。并且,过去半年内,红杉中国的多名高管也陆续前往新加坡,似乎更加坐实了这一扩张计划。

据红杉中国的一家风险投资基金在新加坡的一位董事表示,红杉中国正在“会见大量私人资本投资者,洽谈在这里(新加坡)做交易和其他投资机会”。

此外,红杉中国还在新加坡的会议上告诉与会人士,最初将寻求支持那些在新加坡拥有国际业务的现有中国创始人。但同时,该公司也表达了对投资初创企业的兴趣。

一位在新加坡与红杉中国高管交谈过的人士表示,该公司将利用中国创始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那里开展业务,并有可能将自己重塑为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公司。因为新加坡这个国家的中立性对很多国际资本具有吸引力。

不过,红杉中国此举对于红杉资本在印度/东南亚的子公司Peak XV Partners来说,就有点“抢饭碗”的意味了。因为Peak XV Partners目前已在新加坡设立了办事处

尽管两家公司在分拆后并未被禁止参与竞争,但红杉中国在新加坡的低调扩张将是一个信号,表明这两个昔日的“同事”如今正以竞争对手的身份进入对方的地盘。知情人士表示,会见红杉中国的一些投资者被要求暂时保持沉默,因为“有涉及Peak XV Partners的敏感问题。”

红杉资本上个月突然宣布分拆,对于背后的原因,公司表示,共享“红杉资本”这一品牌正在造成“日益严重的市场混乱”和“投资组合冲突”。拆分意味着各部将不再使用同一品牌进行推广和后台服务,并将不再分享利润。

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以往各自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进行业务开展的局面或将不复存在。为了赚取利润,互相争夺市场的局面可能还会再上演。

Peak XV Partners的负责人谢伦德拉·辛格(Shailendra Singh)辛格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没有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分拆后)这些公司可能会相互竞争。

据悉,红杉中国计划于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为期三天的会议,预计将吸引全球投资者将为其现有基金提供支持。而Peak XV Partners方面,其负责人辛格和该公司的其他投资者在过去几周一直在与美国合伙人以及硅谷风险基金会面,且Peak XV Partners正在计划在美国开设第一家办事处

对于进军新加坡一事,红杉中国表示,公司与Peak XV Partners有着“牢固的信任基础”,两个团队都将有机会合作。该公司表示:“红杉中国的重点仍是与中国创始人合作,并在他们的全球化进程中为他们提供支持。”Peak XV Partners则表示:“(与红杉中国)合作的机会远远大于竞争的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红杉资本于2005年进入中国,目前红杉中国由著名的投资人沈南鹏管理。沈南鹏曾领导红杉资本参与对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拼多多等中国互联网大厂的早期投资。清科数据统计,红衫中国投资范围广泛,涉及科技、医疗健康、企业服务、消费生活、金融、电子商务和生产制造多个领域,但其中比较侧重的还是信息科技,目前管理着约560亿美元资产。

在印度/东南亚地区,红杉资本在过去的17年里投资了约400家初创企业。现在Peak XV Partners的投资组合包括50家公司,估值为10亿美元。

不过,在红杉中国对东南亚感兴趣之际,Peak XV Partners的投资组合中的有一些公司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Peak XV Partners此前投资了新加坡电子商务初创公司Zilingo。Zilingo曾被看作新加坡最具潜力的初创企业之一,在2019年的一轮融资中估值接近10亿美元。但是由于被投诉具有财务违规行为,再加上业务下滑,Zilingo在今年初进入清算程序。Zilingo曾在至少8个国家开展业务,拥有数百名员工,但在疫情影响收入后,该公司开启了大规模的裁员,现在Zilingo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员工数量已不足100名。

Ziling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安基蒂·博斯(Ankiti Bose)在5月遭到解雇。Peak XV Partners的负责人谢伦德拉·辛格(Shailendra Singh)曾是博斯的长期支持者,但随着该公司进入清算程序,这一“伯乐与千里马”的美谈也随之破碎。

Peak XV Partners投资的另一个独角兽Byju’s今年也不太好过。教育技术提供商Byju’s曾经是印度最有价值的初创企业。该公司在2011年成立,于2015年推出了学习应用程序。到2018年,这家教育科技公司已拥有1500万订阅者,去年该公司的估值在220亿美元左右。但近几个月该公司接连遭遇运营和财务挫折后,估值已经缩水至约50亿美元。

上个月,该公司的审计师因缺乏提供给其账目的信息而辞职,随后该公司出现一系列董事会离职事件,其中包括Peak XV Partners的代表。

平台注册入口